明朝那会儿南京秦淮河边上,要说起最有骨气的姑娘,林奴儿绝对排得上号。
这姑娘原本是官家大小姐,七岁就能把名家字画临摹得跟真迹似的,十岁自己画的花鸟图能引来蝴蝶停在纸上。
这话听着像夸张,可当年见过的人都这么说。可惜好日子没过多久,爹娘走得早,狠心伯父为保自己官位,硬是把亲侄女卖到官妓院去了。
图片
要说她也是奇女子,在风月场里硬是闯出'金陵芳首'的名号,琴棋书画样样拔尖,后来还成了大画家沈周的关门弟子。
不过最绝的还得数她'以诗拒客'的这件事儿。话说她赎身从良后,有天傍晚来了位难缠的旧客。
这位爷以前是青楼常客,如今升了官,借着酒劲非要'叙旧'。
林奴儿心里跟明镜似的:硬赶容易得罪人,得想个不得罪人又能摆明态度的法子。只见她眼波一转,提笔在刚画好的柳树图上唰唰题了四句诗:
昔日章台舞细腰,任君攀折嫩枝条。
如今写入丹青里,不许东风再动摇。
明朝·林奴儿《新柳图》
图片
就这么28个字,愣是把对方说得满脸通红,灰溜溜走了。
第一句'昔日章台舞细腰',这开头就藏着大学问。
'章台'可不是普通街道,那是汉朝长安城里最有名的红灯区,后来成了烟花之地的代名词。
好比现在说'天上人间',大伙儿都心知肚明。
'舞细腰'更是一语双关,既形容柳枝在风里摇摇摆摆,又暗指当年在青楼强颜欢笑的日子。
您想想,柳条那么细,风一吹就得跟着晃,多像身不由己的姑娘们?
第二句'任君攀折嫩枝条',这话听着平淡,细琢磨全是血泪。
'攀折'俩字用得狠啊!寻常人折柳枝送别是雅事,可在这儿分明是说客人们像折树枝似的糟践人。
'嫩枝条'更是戳心——十五六岁的小姑娘,可不就跟新柳似的鲜嫩?当年林奴儿被卖进妓院时才十四岁,这句诗里藏着她多少眼泪。
第三句'如今写入丹青里',话锋突然一转。从前是真柳树任人摆布,现在是画里的柳树了。
这'丹青'二字用得妙,既夸自己画技高超,又暗喻人生进了新篇章。
就像现在人说的'姐不在江湖,江湖还有姐的传说',人家现在是正经画家,再不是风尘女子了。
最后一句'不许东风再动摇',简直就是拍着桌子表决心。
'东风'在诗里从来不是好东西,李后主写'小楼昨夜又东风'那是亡国之恨,到这儿成了纠缠不休的旧客。
一个'不许'说得斩钉截铁,比直接骂人还狠。
更绝的是把对方比作'东风'——您要非得来纠缠,那就是跟画过不去,跟艺术过不去,这大帽子一扣,读书人最怕丢面子,哪还敢造次?
图片
您别看这诗短,里面处处是心眼子。前两句把过去的苦楚摊开来说,后两句把现在的态度摆明白。
最妙的是全篇借柳树说人事,既给了对方面子,又守住了自己底线。难怪后来沈周听说这事,摸着胡子直感叹:'我这徒弟笔杆子比画竹子还硬气!'
说到这儿,您可能要问:这么厉害的姑娘,跟戏文里'唐伯虎点秋香'的秋香是不是一个人?
这事儿还真闹了大笑话。历史上林奴儿号秋香不假,可她比唐伯虎足足大24岁。
她赎身那年,唐伯虎还在穿开裆裤呢!
倒是沈周也是唐伯虎的师傅,他们算得上是同门,估计后来民间传说把两代人混一块了。
不过要论才情胆识,林奴儿可比戏里的秋香厉害多了——唐伯虎最多写写打油诗,人家可是靠真本事在男人堆里闯出名堂的。
现如今看那幅《新柳图》,墨色都淡了,可那股子倔强劲儿还在。
要我说啊,这姑娘就像她画的柳树,看着柔软,骨子里硬气。风尘里打过滚的人,最知道尊严有多金贵。
她用笔墨给自己筑了道墙,告诉世人:从前是命不由我,往后是我不由天。这故事听着解气,细想又心酸,搁现在照样能让人琢磨半天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启牛配资-网上配资炒股网站-配资网首推加杠网-加杠杆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