谈到大唐盛世,无论是长者还是学童,几乎无一不流露出自豪之情。然而,提起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,无论当时还是后世,总有人对此耿耿于怀,甚至在后世讽刺李氏王朝不过是一场“父慈子孝”、“兄友弟恭”的表面戏码。玄武门之变成了历史上的争议焦点,成为人们热议的谈资。
直到敦煌出土了一块墓碑,其碑文详尽记录了那段风云际会的历史细节,玄武门之变的面貌逐渐浮现,且揭示了一个关键人物的存在,令历史真相更加丰富和立体。
说到玄武门之变,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轶事。当时的史官在编纂李世民登基的史料时,面对这段兄弟相残的历史竟无从下笔。李世民得知此事后,并未避讳,反而坦诚讲述了当年弑兄的全过程,细节毫无隐瞒。正因为李世民的坦率,这段沉重的历史才未被尘封于史书的尘埃之中。
不过,这段历史的真实性却一直备受质疑。尽管李世民胸怀广阔,勇于将真相告诉史官,但其中是否掺杂了美化成分或主观色彩,依旧难以考证。
展开剩余87%20世纪20年代,在甘肃敦煌藏经洞中,考古学者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献,世人欢欣鼓舞。经历了岁月风霜和西方列强的掠夺,这些文献早已残缺不全,此次发现不仅极大丰富了唐代史料,还为盛唐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。
这批手抄碑文中,名为《常何墓碑》的碑文尤为重要。常何是谁?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陌生名字,连《旧唐书》和《新唐书》都未为他立传。常何是汴州浚仪人,隋末天下动荡时,他起兵响应家乡号召,随后投奔瓦岗寨,被李密任命为上柱国。他的资历和地位,与《隋唐英雄传》中那些初唐豪杰不相上下。
常何后来与秦琼、程咬金等名将一同归顺李世民,成为他的得力助手。除此之外,他还跟随李建成、李孝恭征战四方,是开国功臣之一。可由于初唐人才济济,常何的战绩未能如其他英雄那般显赫,逐渐在历史中显得“低调”而隐匿。
但李世民对常何的信任丝毫不逊色于他人。碑文中提到,常何被任命为“北门领健儿长上”,这相当于玄武门守军的高级将领。依据《新唐书·兵志》,“北门长上”是北衙禁军的前身,属于皇帝亲军和嫡系部队。可见,常何在玄武门之变中举足轻重。虽然他与李建成关系不错,但李世民对他的信赖更为深厚。
碑文还记录,李世民对常何的礼遇堪比曹操待关羽,赐予金刀和大量黄金,还让常何分赏给属下的勇士。这种以物质收买人心的手法无疑是高明的管理策略,宛如现代老板给经理报销团队活动费,稳固了常何的忠诚。反观李建成和李元吉,仅凭昔日同袍情谊,难以留住心怀不满的常何。
事实证明,常何既聪明又有野心。李建成虽多次与他并肩作战,却未能给予足够赏识,反而远不及李世民的优待。如此,常何虽表面归附李建成,内心却倾向于李世民。
当唐高祖试图调和兄弟间的矛盾时,常何开始发挥关键作用。武德九年,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太极宫北宫门——即玄武门附近,发动了政变。尽管史书对此事件有详述,但细节仍显模糊,《常何墓碑》正好补充了这些空白。
碑文记载,接令后李世民率先入宫,随行者包括长孙无忌、尉迟敬德、侯君集、张公谨等九人,这些人神色锐利,皆携带兵器。自古宫中禁令严苛,非禁军不得携带武器,唯有守卫玄武门的常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允许他们通过。
随后,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携带众多亲信兵甲前来,但被常何拦下。李建成见状,认为宫中无异状,自己与李元吉便只携兵器入宫,将随从留在门外。抵达临湖殿时,他们察觉异样,准备撤退。
李世民紧追其后,呼唤兄弟回头,李元吉紧张射箭攻击,几箭无力坠地。李世民怒不可遏,一箭射杀李建成。尉迟敬德率兵赶到,将李元吉击落马下,李世民骑马惊慌失控,跌倒于地。李元吉趁机用弓弦勒住李世民,尉迟敬德大吼震慑对手,李元吉丧胆仓皇逃向武德殿寻求父亲李渊庇护。
尉迟敬德毫不留情,追上将李元吉射杀。李建成死讯传开,其部众欲为其报仇。此时,常何再度现身,表面上不阻止李建成部下,暗地里却与张公谨等合力关闭城门,阻挡救援。
按理,宫中出现如此风波,守门将军应当首先保护皇帝李渊安全,但常何仿佛置身事外,甚至阻挠李建成军队进城,间接助力李世民夺权。
正因如此,李世民掌权后,虽然赏赐常何并晋升官职,却未重用他。身处关键岗位的常何虽有贡献,却因被收买而令李世民心存戒备。若非《常何墓碑》现世,后人恐难得知此人的重要作用。
那么,李建成与李世民兄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,使得他们反目成仇,甚至不惜刀兵相见?两人同母所生,历代罕见同父同母兄弟因权争斗。李建成年长九岁,早年战功显赫,深受百姓爱戴。
随着李家势力日益强盛,李建成逐渐从前线退居幕后,专注辅佐父亲李渊。与此同时,李世民迅速崛起,战绩和政绩日益突出,逐渐超越兄长。世人评价李世民更高,李建成则被逐渐边缘化。
尤其李渊掌权后,权力欲望侵蚀李建成心志,他开始忌惮弟弟的威胁。李世民虽未主动争权,却广施恩惠,赢得人心,这让李建成如坐针毡,视为夺嫡威胁。
再加上李元吉不断煽动,李建成逐渐萌生除掉李世民的念头。最初,他仅在父皇面前诋毁弟弟,后来李元吉竟公开建议杀害李世民。
既然命悬一线,李建成何必任人宰割?李世民麾下将领早被李建成、李元吉的权谋打击,人人惶恐。在这种情况下,房玄龄、长孙无忌等忠臣极力劝说李世民自保。
起初李世民犹豫不决,但当李元吉派刺客刺杀尉迟敬德失败后,局势变得紧迫。李元吉反而诬陷尉迟敬德,导致其入狱并面临死刑。李世民慌乱中苦苦求父皇保全尉迟敬德命,程知节等多位文臣也遭牵连,李世民阵营渐渐瓦解。
程知节忧心忡忡地对李世民说:“辅佐大王的亲信几乎散尽,大王若无依靠,怎能长久?我愿誓死护卫大王,盼您早作打算。”形势逼人,李世民如临绝境,若不先发制人,恐将身陷囹圄。
于是,武德九年六月初一,玄武门之变前夕,秦王府秘密谋划政变。李世民虽内心不愿兄弟相残,却被众人以舜的故事劝说,强调先发制人的必要。
李世民仍犹豫,命人占卜吉凶。张公谨当场摔碎龟壳,怒斥李世民:“占卜是解难之器,如今何难可言?难道因卜象不吉便放弃行动?李建成兄弟岂因占卜而停止迫害?”终于,李世民决心发动政变,夺取最高权力。
李建成、李元吉在宣武门被杀后,尉迟敬德带兵直赴李渊面前,李渊大惊失色,问发生何事。尉迟敬德直言,太子与齐王作乱,现已被秦王诛杀,他此来是保驾护航。
这话听似好意,实为逼宫。李渊一时茫然,近臣迅速劝说,将太子之位赐予秦王,托付国事。
李渊虽骑虎难下,却也看到了退路,顺势同意。尉迟敬德更是勇于得罪皇帝,要求李渊亲书诏书,令所有军队服从李世民指挥。待战事平息,李世民才跪地向父亲哭诉良久。
不久,李渊禅让,退居太上皇,李世民正式登基,改元贞观。自此,大唐进入“贞观之治”的辉煌时代,文治武功皆达到巅峰,成为千古佳话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牛配资-网上配资炒股网站-配资网首推加杠网-加杠杆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